妈祖文化主要是以妈祖庙宇建筑、祭祀民俗、神话传说等为载体,以尊崇颂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品质为核心内涵,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堪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宝贵精神遗产。2006年5月20日,妈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上海地处长江入???,自宋元以来即兼有江海航运之利, 也深受妈祖文化的影响。综合相关史料文献来看,上海市区及浦东、金山、奉贤、崇明等区在历史上共修建了三十余座妈祖庙,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妈祖文化传统。这些妈祖庙历经岁月沧桑,或已湮没尘埃、成为上海古代江海文明(或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或仍保存至今、持续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美德、珍爱和平、多元包容的精神品格与强大凝聚力。
一、上海地区妈祖庙的修建历史与分布特点
妈祖庙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上海地区妈祖庙的修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宋代上海地区设有市舶司及榷货场,海运初兴,妈祖文化随闽、粤籍移民传入后,当地遂有建庙祭拜妈祖之俗,以祈出海平安。据明正德《松江府志》、嘉靖《上海县志》等文献记载,上海地区在南宋咸淳七年(1271)以前已建有“顺济庙”,后由华亭市舶司提举、福州人陈珩重建于今十六铺一带,规制愈宏,庙后还修建了一座“丹凤楼”。此后,顺济庙(圣妃宫)屡经兴废,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倭寇而修筑上海县城墙时移建城垣之上,阁楼仍名“丹凤楼”。登临丹凤楼,向东可远眺黄浦江涛,“凤楼远眺”遂成为旧时“沪城八景”之一。
元代以后,上海作为江南地区航运枢纽与贸易港口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地的妈祖文化也愈趋盛行。元、明、清历代官方出于漕运、海防、外交等需要,皆十分重视对妈祖的崇祀。闽、粤等地客商移民成为上海地区妈祖信俗的主体人群,积极推动妈祖庙的修建、祭祀活动。同时,上海本地的渔民、船员等群体也普遍崇奉妈祖,祈佑出海平安。正如清人袁祖志在《海上竹枝词》中对船家崇祀妈祖情形的描述:“天后娘娘小像传,中堂虔供一炉烟;相风旗出高檐外,知是伊家放海船?!贝页龊G巴ǔR铰枳婷砑漓?,并在庙前旗杆升起“相风旗”以测风向,祈求航行平安。清代顾翰《松江竹枝词》也写道:“天妃宫里起笑歌,商贾纷纷祭赛多;女伴避人私祷祝,愿郎归海亦无波?!弊宰⒃疲骸疤戾?,海商奉之甚虔?!?/span>
在地方官员、守将、商绅民众的共同推动下,上海地区兴建了大量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总数达三十余座。从地理空间分布上看,这些妈祖庙主要集中在今上海市区及浦东、金山、奉贤、崇明等沿海各区,并且大多位于江河水道沿岸、桥堍或江海交汇处的港湾码头等区域。
二、上海地区妈祖庙的主要类型
按照庙宇修建主体、礼制规格、功能用途等具体要素,可以将上海地区的妈祖庙大致分为祀典妈祖庙、民间妈祖庙、会馆妈祖庙等类型。(其中,祀典妈祖庙9处,民间妈祖庙17处、会馆妈祖庙13处。)
祀典妈祖庙是由历代官方主持修建、纳入朝廷祭祀体系(国家正祀)的妈祖庙。依据相关方志史籍记载,明代松江府南圣妃宫、金山卫城天妃庙、清代宝山县东门外天后宫、南汇县西南隅天后庙、奉贤县南门外天后宫等9处妈祖庙,皆由地方官府主持修建。例如,清顺治三年(1647)重修的金山嘴天后宫由华亭县地方官主持修建。据清乾隆《华亭县志》记载:“天后宫,在金山嘴,岁以春秋二仲上辛日致祭?!痹偃?,清光绪年间修建的河南路桥北堍天后宫是上海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当时,因上海县小东门天后宫屡遭兵燹、年久倾圮,清末出使俄国大臣崇厚遂于光绪五年(1879)奏请在河南路桥北堍、苏州河畔易地重建天后宫及出使大臣公所,清廷旋即敕赐“天后宫”庙额。此后,众多清廷外交官员从上海乘海轮出洋考察前,都要到天后宫祭拜,以祈出使顺遂、平安归来。因而,这座天后宫成为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处重要历史地标。
民间妈祖庙主要由民众自发筹资修建和进行崇祀活动。例如,明嘉靖《上海县志》卷三“祠祀”条目记载县东北的圣妃宫时,将其归为“土人私祀”一类,即当地民众自发建立的祠庙。清代宝山县真如里天后宫、金山县海涯村妈祖庙、崇明县堡镇港天妃宫等即属此类。明清时期上海众多船民、渔民、商人将妈祖奉为海上航运、商贸行业?;ど?,积极修建妈祖庙以崇祀祈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创修于清道光年间的张家浜天后宫,最初由徐姓民众自建草屋三间,奉祀天后神像,门前竖一旗杆,上悬“天后行宫”黄幡,后来庙宇规模逐渐扩大。再如,崇明老效港天后宫由当地渔民修建,每逢渔汛时节,民众集资置办三牲,祭祀祈福,渔获丰厚之年还要搭台献戏,酬谢妈祖庇佑之功。
会馆妈祖庙也是上海地区妈祖庙的一种重要类型。清代以后,各地客商、移民群体纷纷在上海建立同乡会馆、同业公所,尤其是闽粤商帮建立的会馆中往往设有崇祀妈祖的殿宇空间,由此形成了许多会馆妈祖庙。根据相关史籍文献记载,清代上海的泉漳会馆、建汀会馆、商船会馆、潮州会馆、潮惠会馆、沪南三山会馆等十余家会馆均设有崇祀妈祖的殿宇空间。例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沙船众商在马家厂建立的上海商船会馆,同时是“崇奉天后”的重要场所。乾隆四十八年(1783)广东潮州府属海阳、澄海、饶平三县客商在洋行街建立的潮州会馆天后宫,具有“奉祀天后圣母,岁时迎神赛会以答神佑而联乡谊”的功能。另一处典型的会馆妈祖庙是沪南三山会馆天后宫?!叭健笔歉V莸谋鸪?,三山会馆由福建水果商人于宣统元年(1909)集资修建,作为聚会议事、崇祀妈祖之所,又称作“天后宫”。
三、上海地区妈祖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
上海地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妈祖文化,主要蕴含着海洋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
首先,上海地区的妈祖信俗是中华海洋文明延续久远的生动见证。在中国历史上,妈祖文化与海上航运贸易、和平外交等活动都有着密切关联。在上海这片江海交汇、八方辐辏的热土上,一座座妈祖庙历经岁月沧桑,是一代又一代以航海为生、因海运而兴的先民们虔诚祈愿与精神寄托的生动见证,成为彰显中华海洋文明开放包容、交融会通精神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回溯宋元市舶重镇的海运初兴时代,还是透过近代十里洋场的商贸繁华盛景,都可以看到妈祖文化在上海地区绵延不辍、持续久远的强大生命力,及其承载的中华海洋文明多元兼容、开放会通的隽永底色。
其次,上海地区的妈祖文化是闽粤移民文化融入历程的重要象征。在上海地区妈祖庙修建及妈祖信俗文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闽、粤等地客商移民群体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尤其是清代以来上海建立的大量会馆妈祖庙,通过昭示同舟共济、凝聚人心的象征意义,有助于促进移民群体的文化认同与融入。并且,这种文化融入与整合进程具有双向性、拓展性。一方面,以妈祖文化为纽带,闽粤商帮移民得以充分融入上海社会、实现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上海民众对妈祖文化的接受、吸纳,又进一步推动了妈祖文化的拓展传播、持续建构与不断整合,从而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凝聚。
第三,上海地区的妈祖信俗是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集中呈现。旧时,上海民众通常在农历三月廿三举行规模盛大的灯会赛社、献戏酬神活动,集中呈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清代上海地区的妈祖庙会具有江南“灯市”的特点,尤其以大小东门一带为盛,广搭彩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据清人毛祥麟《墨余录》卷十二“灯市”条记载:“我邑岁以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先期县官出示,沿街鸣锣,令居民悬灯结彩以祝。前后数日,城外街市盛饰灯彩,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外之内小洋行街,及大关南北,绵亘数里,高搭彩棚,灯悬不断?!鼻厝俟狻渡虾O刂裰Υ省芬嘤小岸磐獯畈逝锒?,庆祝天妃圣诞过”之句,自注云:“天妃诞在三月二十三日,大东门外最盛?!贝送?,在上海郊县各区也有不少妈祖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例如金山嘴渔村延续至今的“挂灯节”传统就与当地的妈祖文化密切相关。
穿越历史的沧桑,在当今上海的现代化都市环境中,静安苏河湾天后宫、松江方塔园天妃宫、浦东高桥天后宫等多处保存至今或迁址复建的妈祖庙,已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历史遗存与文化景观,继续向世人昭示着妈祖文化的影响力,并彰显着赓续传统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推动文旅资源融合发展等新的时代价值。如今,苏州河北岸的天后宫在都市化进程中恢复重建并开放,成为该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历史遗产与重要文化地标,2024年新春佳节期间举办了富有中国传统年味的“天后庙会”,肩负起传承非遗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近年来,松江方塔园天妃宫每逢农历三月廿三日和九月初九都会举行妈祖祭典,吸引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众多民众前来参访、交流,积极发挥着妈祖文化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作用。
来源:上观新闻,2024-05-01
作者:王群韬,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